疫情期间,中国很多城市的送餐工作特别火爆。而且送餐的餐厅除了送包子饺子等,还送蔬菜水果,一公斤一公斤的卖。新加坡的送餐业务在lock down期间却不愠不火。

餐厅的创业精神

中国是餐厅大国。流动人口多,导致餐厅的普遍。明以食为天。很多餐厅的老板没有读过几年书,会做一手好菜,就随着流动的人口把餐厅开在了那里。中国好吃的餐厅,叫得上名字的,真没有几个。

竞争激烈,餐厅为了生存,都会提供免费送餐业务,搞好附近关系。一线城市,一个小区,楼下一个餐厅,非常常见。做的都是附近的熟客生意。地点位置不太好的,就靠美团。但是随着美团提供价格,不少餐厅最后还是自己送餐。送餐的方式,无非就是给客人一张纸,上面有菜和联系电话。

新加坡的餐厅,凡事做餐厅,都是高大上。不然就会去做食阁,包一个摊位。无论什么食阁,都是会有固定的几种摊位,加上人力成本较高。价格固定,食阁摊主都不会自己提供送餐业务。所以Grab承揽了大部分这种类型的送餐,并且用户需要支付送餐的费用。没有免费送餐。

大的餐厅走的传统业务,客人打电话订座,或者自己上门。说有送餐业务,老板的大部分反馈都是,送过去不好吃了怎么办,客户服务做不到那么好怎么办,客人都不上门了怎么办。疫情期间,就一个选择,关门,或者减少员工。

冠状病毒在新加坡其实凸显出本地中小企业缺乏应变的能力,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疫情期间,新加坡人上网,超市经常不够人手送货。但是却一大篓子的人这个时候没有工作,想找工作赚钱,却工作减少。超市连个兼职送货页面都没有。中国的餐厅在这个时候干了超市的事情,送餐还送蔬菜。新加坡的餐厅是坐以待毙。借口理由非常多,总之就是怕怕怕。

中小企业过于呆板,实际上空出了非常多的机会。只是不去把握住机会。

中国在新加坡的公司缺乏融入环境的能力

最近就有一些小餐厅的老板,在微信里发菜单送餐,定餐的也都是中国人。新加坡把微信当作附属产品。要把生意做起来,当然得去触及本地的新加坡人。做符合新加坡本地人用户习惯的送餐方式。不然疫情过后,微信群解散,用户大部分虽然是中国人,照样还是去食阁,谁还会继续用微信群点餐。

这是需要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,并且需要有生态链支持的。小老板们在外谋生,要做大,能生存,得顺应市场需求,顺应变革。

Job Quick Search

Cart

购物车

分享